2025年5月9日下午,申慱sunbet官网入口全球人文讲堂第7讲于申慱sunbet官网入口苏州校区南雍楼东105举行。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尚必武教授作了题为“重访图灵测试——当代英国小说中的人工智能叙事”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全球人文研究院戴从容教授主持。
在此次讲座中,尚教授围绕着1950年英国科学家艾伦·图灵的“图灵测试”的事件,从“机器能否思考”、“机器能否创作”、“机器能否撒谎”以及“机器能否替代人类”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了当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文学研究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与启示。首先,尚教授指出了人工智能一般可以从“人类表现”(humanly)和“理性”(rationally)两个维度下定义。图灵测试的产生及其提出的“机器能否思考”(“Can Machines Think?”)的问题激发了社会对人工智能的讨论,同时也使人们开始关注这位颇受争议的科学家。
其次,尚教授通过讲述图灵的生平简介和其他科学家及作家对图灵的评价,表明了图灵在当代科学界及全社会的影响与地位。他指出,图灵测试作为图灵留下的最有价值的遗产,进一步引发人们思考“机器能否创作”这一命题,也就是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尚教授以美国比较文学学者达姆罗什对文学的定义为例证,阐释了文学的可读性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他通过1953年斯特雷奇为纪念图灵而用计算机写的情书、2000年布林斯约德等人以人工智能与文学创造性作为研究课题以及多名当代作家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的例证,说明了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文学创作的条件和能力。
接着,尚教授用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我这样的机器》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这两部作品分别阐释了后两个有关人工智能与人类的问题。在《我这样的机器》中,麦克尤恩假定了图灵还活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人工智能迅速崛起的年代。他用机器人亚当与其人类主人查理和米兰达的故事说明了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在某些伦理道德方面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冲突与矛盾。而《克拉拉与太阳》则以人工智能朋友克拉拉为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将这种矛盾延展至机器人能否替代人类以及机器人与人类是否存在信任的这类问题上。尚教授指出,与图灵测试提出的问题不同,《克拉拉与太阳》重点探讨了人与机器的差异,这不仅关乎理性,更重要的是人是否容易因自私等心理而失去了理性的问题。
最后,尚教授总结到,无论是麦克尤恩还是石黑一雄都对人工智能给出了他们身为作家的思考与理解。文学家和作家表面上在撰写和研究机器的问题,但本质上是希望通过机器来思考人类自身。对文学研究而言,从“机器能否思考”到“机器能否创作”,当下的研究者和学者开始展开了对“机器能否进行文学批评”的讨论。此外,尚教授还以DeepSeek“深度思考”的功能为例,鼓励在座的青年学子掌握大语言模型的思考方式,并善于将其应用于科研学习中,以达到更深入的探索与发现。
本次学术活动加深了广大师生对人工智能和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认识,有助于更多青年学者与研究生增进对人工智能伦理与文学价值的理解与感悟,提高学术科研水平,推进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
图片:刘畅
文字:姚珂琦